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。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,距今约170万年;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,距今约70万年。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资格更老。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,遵义、延安、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。
西北地区
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,具有面积广大、干旱缺水、荒漠广布、风沙较多、生态脆弱、人口稀少、资源丰富、开发难度较大、国际边境线漫长、利于边境贸易等特点。
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:
西部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、阿尔金山脉、祁连山脉、昆仑山脉、阿尔泰山脉、河西走廊、准噶尔盆地、塔里木盆地、塔克拉玛干沙漠、吐鲁番盆地等山地、盆地、沙漠、戈壁。
西部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按照大类可分为黄土高原、戈壁沙滩、荒漠草原、戈壁荒漠。
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:
西北地区深居内陆,距海遥远,再加上高原、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,导致本区降水稀少、气候干旱,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。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,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,冬季严寒而干燥,夏季高温、降水稀少,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。由于气候干旱,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,西北地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,局部属于高寒气候。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、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。
西北地区主要土地类型:
西北地区有棕钙土、灰钙土、荒漠土 黑垆土、黄绵土。
总体来说,西北地区土壤是沙质土壤,沙粒多、干燥、粘性低。但在一些特殊地区,如吐鲁番盆地等是土壤肥沃的黑垆土。
灌溉农业区
灌溉农业狭义上可成为“灌溉依赖型”农业,主要是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、半干旱地区,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。灌溉农业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,因为降水较少,主要依靠地下水、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,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,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,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。
狭义灌溉农业强调“依赖”二字,也就是说,农业生产活动完全依赖灌溉,没有了灌溉,农作物根本无法存活,农业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西北灌溉农业
西北灌溉农业特点
通过灌溉措施,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,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,以提高土地生产率。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,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,调节土地温度、湿度和土壤空气、养分,提高土地生产能力,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。
战略地位:
我国西北的大部分地区,由于降水量很少,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,需要常年依靠人工灌溉来供应。对于这样的地区,可以说:“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”。在黄、淮、海广大平原地区,农作物虽然可以利用其生长期的一部分自然降雨,但是,由于自然降水量同农作物需水量不可能完全同步,而且数量也不一定能满足要求。所以,也必须进行人工补水灌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