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安史之乱后,我国北方长期战乱不断,户口迁徙,土地荒芜,只有南方相对稳定。中原人民多次大批南迁,我国的经济中心从此由黄河流域移向了长江流域,水田耕作体系也逐步走向成熟。
南方地区
南方地区,一般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,当今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,主要是秦岭-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,西面为青藏高原,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、东海和南海,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/3以上。
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:
南方地区,地势西高东低,地形为平原、盆地与高原,位于第二、三级阶梯,丘陵交错。平原地区河湖众多,水网纵横,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。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,郁郁葱葱,景色秀丽。
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:
气候以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,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温和少雨。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,分旱雨两季,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,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。台湾火烧寮为全国“雨极”,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。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。冬季气温在0度以上。雷州半岛,云南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。云南,广东,海南,台湾受寒潮影响小。
南方地区主要土地类型:
①紫色土: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形成的一种岩性土壤;
②红壤:红壤为我国南方的主要果园土壤类型之一;
③黄壤:黄壤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果园土壤类型之一;
④赤红壤:赤红壤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果园土壤类型;
⑤砖红壤:砖红壤为我国南方热带果园主要土壤类型;
⑥石灰土:石灰土是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肥沃的果园主要土壤类型之一。
水田农业区
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、南部的温带、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,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秦岭——淮河以南地区。这些地区夏季炎热多雨,水分、热量充足,土壤肥沃,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和丘陵低山,适合水稻生长;人口稠密,劳动力资源丰富,水稻种植历史悠久,生产经验丰富,有利于水田农业的发展。
南方水田农业
南方水田特点
一是人均耕地少,大多数农民都是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方式,生产规模小;
二是由于生产规模小,所产稻谷主要满足水田农业是指在降雨和热量较丰富、灌溉水源较充足的地区,利用筑有田埂可经常蓄水的耕地,以种植水生作物为主的农业;
三是农业生产靠传统经验,以手动劳动为主,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;
四是这类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,劳动集约化程度高,生产方式精耕细作,使稻谷生产单位面积产量较高。
战略地位:
农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,农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,农业的发展好了,与其相关的工业或其他领域才能发展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很大,并非只与农业相关,其做出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产品贡献,要素贡献,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