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供销文化

文化有约丨供销文化之变迁

发布者:合作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:2023-06-17浏览次数:10

时代演变,供销社的命运也随之变换

供销社的变迁

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,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一直离不开供销社。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,供销社是令人羡慕的好单位好部门。家里来了客人,要到供销社的饮食店买馒头、包子、油条、面窝作招待;过年,母亲们会带领孩子到供销社挑选孩子喜爱的布料做新衣裳;孩子上学后,连环画、学习用品也要到供销社里买。至于农民种地需要的化肥、农药、柴油、机油、锄头、扁担等,也是依靠供销社的优惠供应。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人的记忆中,供销社就像魔术大师手里的百宝箱,要什么有什么。

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,国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统购统销政策,个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地出现。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用凭计划、凭票证了,再也不只认“供销社”一个门了,致使曾经红红火火的供销社失去了往日的风采,魅力不再。供销社由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,几年时间就被发展起来的个体户所挤垮,许多农村供销社商店门可罗雀,社里大门紧锁,有人形象地比喻供销社是:“烂摊子、破院子、空房子。

经过阵痛之后,为求生存,许多供销社解放思想、深化改革,打破旧体制,建立新机制,通过破产、重组、改制、改造等措施,使农村供销社逐步恢复了元气。

近年来,全国各级供销社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形势,按照党中央要求,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,全面开展了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。对基层供销社商店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改连,在集镇办起了超市,在乡村办起了农家便利店、农资农家店。实行送货上门、服务到家,许多地方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、统一配送,消费安全,商品质量有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