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激活天台茶产业潜力、唤醒古窑文化基因,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服务团队继龙泉青瓷调研后,于7月25日至26日深入天台雷峰乡开展实地调研。团队以“茶为脉、瓷为魂”为思路,走访乡政府、果园、茶厂等地,在政企访谈与实地考察中,探寻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的乡村振兴密码,勾勒“天台茶+天台器”的融合发展蓝图,激活乡村振兴动能、提升村民经济收入。
一盏香茶牵县乡,古艺融新旺黄塘
团队首站探访的天台上茶市,是县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平台,作为全市首家专业茶叶交易市场,这里以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,集中展现着天台山茶产业的现代化图景。在展厅,经天台特产站站长金鑫介绍,团队成员清晰感受到,依托千年种茶史与山水禀赋,天台山茶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,通过加工线升级、绿色防控推广、数字化管理落地,正稳步实现现代化转型,用“一片叶子”串联起周边村落的经济脉络,书写着富民兴村的振兴篇章。
深入乡镇层面,雷峰乡的茶产业现状颇具代表性,作为天台茶叶主产区之一,越州龙井核心产区,当地茶产业仍延续传统模式,呈现“低小散”特征。据雷峰乡人大主席叶贵方介绍,这里的茶园缺乏连片规模化经营,集聚效应难以释放;产业链条也相对单一,多以茶青直接外销为主,附加值偏低,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,成为乡镇茶产业升级的突出课题。
在村级探访中,雷峰乡副乡长陈晓静带领团队来到辖区内省级未来乡村—黄家塘村,该村以茶叶为基,联动蜜梨种植、民宿经营等业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,巧妙融入南宋古窑遗址资源,为茶产业注入深厚文化内涵,给出了基层破局的鲜活样本。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拓宽了产业边界,更为基层茶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。
从县域引领、乡镇攻坚到村级破局,团队成员逐渐勾勒出天台茶产业“县—乡—村”的立体图景,清晰触摸到这片土地上“一叶兴邦”的实践脉络。
余果入茶开新局,盘活资源促增收
走进蜜梨园与水蜜桃基地,可见产区水果销售仍以传统批发为主,多供应超市水果店,渠道单一导致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因虫害留下细微瑕疵的果实,因不符合鲜果标准常被直接丢弃,既造成资源浪费,也影响农户收益,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短板。
这一问题恰好为水果综合利用打开了新思路,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扎实探索方向,将这些果实转化为茶包与新式茶饮的原料,与当地茶产业开展跨界融合。如此一来,既能依托优质水果资源拓宽销售路径,实现从田间到多元消费场景的精准对接;更能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,直接增加农户收入,同时降低果实损耗、提高资源利用率。这种以“小水果”撬动产业链延伸的模式,不仅为茶包与茶饮开发提供了优质且可持续的原料支撑,更成为激活乡村经济活力、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茶厂技改提效能,衍品拓链增价值
调研团队在相关负责人陪同下,实地走访了祥和茶厂与白坭坦茶厂。深入生产车间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后发现,两家茶厂的加工环节已普遍采用半自动化生产模式,从鲜叶分拣、杀青到揉捻烘干,机械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标准化水平,这种转型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与操作误差,更打破了传统手工制茶的产能瓶颈,为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了根基。
值得关注的是,其中一家茶厂正积极探索茶产业价值链延伸,积极布局茶衍生产品研发,此举不仅提高了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,更拓展了多元消费场景,让“一片叶子”释放出更大的经济价值。这种“主业稳根基、副业拓空间”的发展路径,既增强了茶产业抵御市场波动的韧性,也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实践范本,让茶产业在带动农户持续增收、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中,彰显出更强劲的支撑作用。
茶品创研引青流,瓷艺承新焕器韵
次日,调研团队走进黄家塘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型企业——朱莉的农场。农场内,生态茶园与果蔬种植区错落相依,“茶果共生”的立体农业图景生机盎然。谈及产业发展瓶颈,农场负责人林总坦言:“我们坚守生态种植,茶叶品质稳定,但产品多以散装毛茶或初级形态流通,既缺亮眼品牌标识,也难触达年轻消费群体,文化附加值不足,市场竞争力始终上不去。”
结合前期调研,团队针对性提出破局思路,依托天台山水与茶文化底蕴,聚焦年轻消费市场,从茶衍生产品创新入手打响品牌,可深挖农场“茶果共生”优势,开发系列主题茶包—比如以蜜桃红茶、梨香绿茶等混搭口味切入,采用简约清新的包装设计,融入天台山轮廓、茶园景致等地域元素,既突出生态特质,又契合年轻人对“高颜值、有故事”产品的偏好;同时布局新式茶饮赛道,研发预包装冷萃茶、现制鲜果茶饮等,通过“茶+鲜果”的味觉创新与“生态+文化”的品牌叙事,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辨识度。
离开农场,团队前往宋窑陶诗工作室,作为黄家塘宋代古窑技艺的传承阵地,这里专注于茶器研发与创作。“瓷要接地气,我们的茶器就得接天台的‘茶气’,更得接年轻人的生活气。”主理人蒋霄鹏指着工作室里的样品介绍,他正尝试将宋代古窑的经典釉色配方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,开发适合露营、办公等场景的便携茶具,让传统瓷艺在轻量化、实用化中贴近年轻群体。
这番话让团队深受启发,“天台器”的生命力,在于让千年古窑技艺与当代茶生活对话。双方围绕茶器的“传统技艺守正与现代审美创新”展开深谈,明确需在保留古窑釉色精髓的基础上,强化便携性、场景化设计,让每一件茶器既是技艺传承的载体,也是年轻人乐于分享的生活美学符号。这种从“复刻古器”到“活化传统”的探索,正为天台茶器注入新的时代活力。
此次天台之行,从县级政府的宏观规划到农场的微观实践,从茶厂的科技转型到陶艺坊的文化深耕,团队成员深刻领悟,乡村振兴,是“一片叶子”的产业延伸,更是“茶与瓷”的文化共鸣。
龙泉青瓷的“守正创新”为“天台器”立了标杆,天台的茶果资源、古窑文化为产业融合筑了基石。未来,团队将把调研所得转化为实践方案,协助黄家塘村茶叶发展,设计融合天台山水与茶史的特色茶器,推动“茶+果+器+旅”全链条发展。